via Tsung’s Blog
从 Tsung’s Blog 上看到这篇东西,发现里面的一些格言实在太经典、太贴切了!我觉得这个应该是和技术相关的,贴在这里,估计有共鸣的人应该很多。:)
先摘录几个经典的(做了小幅修改,替换了一些繁体术语):
要殺一個程式設計師不需要刀,改三次需求就好
程式是運氣與直覺堆砌而成的奇蹟。 若不具備這兩者,不可能以這樣的工期實現這樣的需求。 修改需求是對奇蹟吐槽的亵渎行為。 而追加修改則是相信奇蹟還會重現的無謀行動。
追加需求確定後交貨期限就無法確定, 交貨期限確定後追加需求就無法確定。 這稱為「追加需求與交貨期限的測不準原理」。
原文出处:程式設計師的格言 « but, or bug 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
程式設計師的格言(盜作不少)
譯自
- プログラマーの格言(盗作多し)
- http://mixi.jp/view_community.pl?id=1772737
(版本2 2008/10/12更新)
譯註
- SE是日本軟體公司裡程式設計師的頭子。自己不太寫程式,主要工作是跟客戶確認規格。
- 程式設計師多半自己不面對客戶。
- 跟PM又不一樣。(有什麼比較貼切的職稱翻譯嗎?)
- 每天有24小時。 所謂的「今天之內」,是指到明天早上為止。
- 程式不會照自己所想的跑。只會照所寫的跑。
- 需求規格在程式寫完後才會敲定。 基本規格要客戶看到成品後才會決定。 詳細規格要使用者用過後才會確定。
- 我對軟體設計的方式導出的結論,有兩種方式。
一是把軟體設計得單純到很明顯不會有缺陷,
不然就是把軟體設計得複雜到沒有明顯的缺陷。
- C.A.R.Hoare
- 程式碼不要在開發現場寫! 去客戶那寫! 除錯不要在期限前做! 上線後再做!
- 畫面是藍色的! (國際太空站太空人重新安裝 Windows NT,日誌中的名句)
- 先說「沒辦法」的人贏。
- 有意見的話你寫
- 要殺一個程式設計師不需要刀,改三次規格就好
- 首先要先懷疑別人,被懷疑的人或許會把問題解決掉。 (註:通常會「先懷疑自己」)
- 開發沒有終點。只有釋出(release)。
- 無論規格多晚才能確定,結案期限永遠不會變。 這是所謂的「期限守恆定理」。
- 客戶總是覺得水跟追加需求是不用錢的。
- 付錢愈計較的客人愈囉唆。
- 在排定開發行程時,總是視而不見一些連小學生都會的算數。 業務部門總是一堆不知道1+1=2的人。
- 一個人掛了大家都掛了。
- bug過了一晚可能就變成規格了。
- 好的規格找一個天才不如找三個凡人。 爛的規格找一百個凡人不如找一個天才。
- 客製軟體中30%的價格用在確認規格上。 30%用在修改規格上。 30%用在找bug。 結果初期規格反映在價格上占的比例只有10%。
- 對客戶來說SE是部下,程式設計師是家畜。 對SE來說客人是錢,對程式設計師來說顧客是看不見的病毒。 除了弄完程式以外,沒有其他驅除的辦法。
- 顧客想受SE喜歡,要自己了解到系統開發需要時間與金錢,早點確定規格。 SE想受顧客喜歡,則要讓程式設計師討厭自己。
- 很多SE跟程式設計師都暗自想著有錢有閒的話什麼系統都想自己動手做, 不過都沒這種機會。
- 品質的劣化程度依規格改變的次數與規模而定。
- 業務是認為空想能夠實現的夢想家。 SE則是深信任何障礙都能突破的冒險家。 程式設計師則是被夢想家和冒險家拋到漆黑海裡的漂流者。
- 有才能的程式設計師第一次看到設計細節時,要先理解程式的目的。 接下來要設法讓SE了解到以指定的方法、工時並無法完成這個工作。
- 程式是運氣與直覺堆砌而成的奇蹟。 若不具備這兩者,不可能以這樣的工時實現這樣的規格。 修改規格是對奇蹟吐槽的褻瀆行為。 而追加修改則是相信奇蹟還會重現的無謀行動。
- 程式設計師聽了「把自己當作顧客去著想!」而開始思考。 啊,像夢一樣。
- 對於因為興趣而寫程式的人來說,所謂的技術是程式語言能力。 對於因為工作而寫程式的人來說,所謂的技術是邏輯思考能力與人際溝通能力。 程式語言可以看著手冊溝通,客戶不行。
- 程式系統在交貨之前會不斷縮小。 先用元件定義取悅老闆。 再拿經費概算要部長妥協現實的方案。 在運用會議中,課長會嘗識減少自己責任範圍。 在細節會議中,負責人會把範圍縮到自己記得的部分。
- SE需要持久力,程式設計師需要爆發力。
- 準時離開公司,工作會變多。
- 完美的程式需要完美的時間與金錢。 聽說揮霍著美國的國家預算的NASA,也覺得時間跟錢不夠。
- 詳細設計要在程式碼的註解裡做完。 註解是唯一的自衛手段,至少要讓自己看懂。
- 還有時間看程式碼的話就執行他。 CPU跑得比腦細胞快。至少這時候可以休息。
- 程式的異常該稱為「bug」還是「規格上的限制」是看期限還剩多久決定的。
- 所謂便服日,好像社會上把他叫做假日 (註) 日本有些公司會有所謂便服日(不用穿西裝的日子),通常是星期五,但…
- 地獄持續一段時間後,充滿殺氣的怒吼會變多。 再持續一段時間,說話會變少但牢騷會變多,壟罩在凝重的氣氛裡。 再持續下去,反而會海闊天空,四周洋溢充滿活力的聲音。 這種狀態稱為「Programmer’s High」,也是倒下來的人開始出現的時候。
- 遠處的火災一定燒到這裡。
- 禱告,然後 “工作” 吧。(修道院的標語)
- 程式不是用腦記的,要用身體記住。
- 明天能放假的話死了也罷。
- 外面有下雨耶,昨天開始下的嗎?
- 心若不廢掉(消極),身體會廢掉。 若不讓自己殘忍,自己會被殺。
- 客戶會說謊,業務會作夢,SE會做白日夢。 程式設計師則惦惦。(愈來愈自言自語)
- SE總是不講理的(unreasonable)說「沒有辦不到(impossible)」, 業務總是沒辦法(impossible)說「沒道理(unreasonable)」。
- 規格書就像航海圖,客戶則是洋流。洋流陰晴不定,航海圖就變垃圾。 程式設計師必須在沒有航海圖的海上憑自己的力量找到大陸。
- 再嘮嘮叨叨下去也是要付錢的。
- 多想個10秒鐘,你可以不說「嗯,這個做得到」。
- 人是無法從別人失敗記取教訓的動物。 砍成本、改規格、加需求、趕上線,從來沒有人從眾多失敗中記取教訓。
- 老手用來提振精神的魔法格言: 「不過比起以前來說算是…」 新人用來提起幹勁的魔法格言: 「把這件工作做完的話…」他們還不知道工作是沒有終點的。
- 所謂交案期限,是指開發現場從公司換到客戶那裡的日子。
- 程式、SE、經理不是職種。是職責。
- 業務是最難搞的客戶。
- 能夠迅速想到解法的程式設計師太多了。
他們能用一分鐘想到方法,用一天去寫程式。
不需要花一小時想到解法,再用一小時去寫程式。
- Jon Bentley
- 漂亮的規格,可以從沒有bug出現看出來。 明明爛的就是設計,為什麼是這樣…
- 上線後的除錯才叫做bug。
- 追加需求確定後交貨期限就無法確定, 交貨期限確定後追加需求就無法確定。 這稱為「追加需求與交貨期限的測不準原理」。
- 除三個錯就會冒出一個錯。 這稱為bug的無窮迴圈。
- 不祥的預感總會實現。 不過程式設計師不會去煩惱不祥的預感,那是SE的工作。
- 要解決地獄的辦法,就是客戶把錢交出來。
- 不懂電腦的操作者是發現bug的天才。而且無法重現。
- 每次開會就更改規格的客戶, 他的操作手冊要等到操作寫好的程式後才能寫出來。
- 搞不懂的時候,Currency(長整數)比Interger(整數)好用。 Variant(字串、數字都能存的萬能變數)又比Currency(長整數)好用。 安全第一。 (VB程式設計師如是說)
- 啊,那是微軟的規格。
- 程式設計師所不滿的規格也一定會讓客戶不滿。 (這是說程式設計師覺得難寫的地方常常是SE溝通有落差)
- 程式設計師需要的技能, 包括交涉、時程管理、業務分析、提案、設計、程式語言、架構、維護、使用。 SE需要的技能則減掉程式語言、架構、維護與使用。 專案經理需要的能力則再減掉業務分析、提案與設計。 業務需要的能力再扣掉時程管理。
- 正因為健康,才能做不健康的事。
- (這個不是 bug 嗎?) 規、規格、是規格啦。不過有一點跟規格不太一樣啦。
- 那是你說的規格。
- 開發室沒有窗戶,那是因為以前…
- 即使爛了也是規格。
- SE: 真沒辦法。 PG: 也沒註解。 (碰到不知道是誰寫的程式,大家都束手無策的狀態)
- 為什麼你不能兩三下解決掉他啦。 因為之前兩三下搞定的東西也被你兩三下就否定了。
- 不會動的bug就只是普通的bug。(會動的bug則能視為規格)
- 今天好好清理bug,bug應該死光了吧。 咦?Windows也死了唷。
- 客戶不會去想最壞的情況。要他面對最壞的情況,他會認為是漫天開價。 SE則會顧慮最壞的情況,準備應付最壞的情況。 程式設計師比誰都早預料到最壞的情況,而無視最壞的情況。
- 唯一不產生bug的方法,就是不寫程式。 第二好的方法,就是在時程跟人員確定之後的每次改規格,都重新檢視過整個專案。
- 共同責任是程式設計師的責任。 管理職?那是啥?好吃嗎?我沒吃過耶。
- 如果可以改行的話,想找個準時下班不叫「逃跑」的工作。
- 對職業程式設計師來說,漂亮的程式是單純而自然的邏輯、簡單而基本的指令、豐富的註解, 也就是新手程式設計師也能馬上動手改的程式。 而要寫出這樣的程式,需要單純、簡單、美麗的規格。 但可惜客人總是喜歡搞很複雜。
- 設計者應該是不該要求製作者製作出超過設計以上內容的吧…
- 無論是做的比規格書裡的多,還是只照規格書裡的寫,SE都會找程式設計師的碴。 所以程式設計師只做規格書裡的寫的內容。
- SE對程式設計師說的「常識」每三小時變一次。
- 自己看規格書。不能跑的是規格。
- 「沒辦法」是要看把一天當多少小時來算。 一天常常指的是3人日,一個月常常是指4.5人月喔。
- 工時要減掉一半的單體測試與一半的系統測試, 而交貨期則要另外加上上線後的兩個月。
- 能拿到錢的規格變更稱為「受理項目」, 拿不到錢的規格變更則稱為「SE的規格確認失誤」。 程式設計師是這麼看的。
- 累了。我想睡了。可以回家嗎。 (累了吧,我也累了。好累喔怎麼了。反正就是規格啦,管他的)
- 試圖降低成本的話,為了配合預算,品質會下降,不過漫天開價做出來的品質也不見得好到哪裡去。
- REDO到底該怎麼唸一直搞不懂。是利斗嗎、李度嗎、R E D O嗎,難道是 red 零 嗎? 拜託加上注音吧。 (譯註:我比較煩惱 Linux)
- 有人在程式碼註解裡寫日記。像「今天是雨天…」,「想回家…」之類的。甚至還有「修改日: 2003/10/10 不能同意你更多」這種註解出現。說到這個,好像也看過「吃大便」這樣的註解。
- 小學生時第一次看到電腦 國中時第一次學會怎麼用 高中與大學學會程式語言 出社會後才發現自己走錯路
- 「不要讓老闆當業務比較好」
- 說來說去,要去研究根本不知道為什麼會動的東西為什麼不會動了,找拿破崙來也沒搞頭。
ex 系列
- 就算程式裡沒bug,編譯器會有bug。 就算編譯器沒bug,OS會有bug。 就算一切都沒bug,客戶會決定什麼是bug。
- 規格與規格書是不同的東西。
- 比期限更重要的是靈感與睡眠。
- 比知識與經驗重要的是手冊與時間。
- 能動就好了,能動的話…
- 過了三天就是別人寫的程式碼。
- (大搜查線系列) 規格變動不是在會議室裡發生的!是在現場發生的!
- (大搜查線系列) 異常不是在模擬測試時發生的!是上線後才會發生的!
- 漂亮的設計三天或許就膩了 骯髒的設計三天就習慣了
- bug與規格是一體兩面
- 電腦裡沒有bug,bug常在人心。
- 無論怎麼檢查,不管怎麼確認,上線前一晚就是睡不著。(RFC968)
- 估價需要1%的經驗與99%的直覺
- 沒有什麼事情比直接讓找不到任何bug的程式直接上線還要可怕的了。
-
- 『程式設計師』=能將SE條理不通的說明翻譯成程式碼的高手
- 『SE』=與客戶討論改寫規格書、與程式設計師討論後再改寫規格書,程式出貨後還要繼續改寫規格書的人
- 『PM』=每天修改自己定下的行程表的人
- 『業界老鳥』=臉色蒼白缺乏表情的人
- 『外包』=幫不會寫程式的正職員工寫程式的人
- 『coding』=複製貼上的工作
- 『單體測試』=指開始寫程式
- 『除錯』=把程式碼註解掉的工作
- 『新同事』=在火燒屁股的專案火上加油的人
- 『出貨日』=把只完成一半的系統上線的日子
- 『末班電車』=業界平均的下班時間
- 『颱風假』=一年一度可以準時下班的業界假日
- 當誰寫的程式碼跑出bug時,那個人大概都不在了(墨菲定理?)
- 最終手段 「重開機」 意外的常常都很有效
- 最強藉口 以前「那是硬體的極限」 現在「那是Windows的規格」
- 「程式碼的可信度,不會比寫的人還可信。」
No Responses (yet)
Stay in touch with the conversation, subscribe to the RSS feed for comments on this post.